能源供给不稳定对民生和社会经济会造成怎样的伤害,欧洲目前的处境已经给了世界警示。
俄乌冲突下,欧洲多国面临天然气短缺,这不仅造成其当下电力供给的短缺,也让欧洲这个冬季的取暖成为大问题。紧跟着短缺而来的是天然气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带动物价上涨,引发高通胀,伤害实体经济。数据显示,6月欧元区能源价格同比上涨41.9%,是推升当月通胀的主因,经济增长面临困境,欧元表现低迷。而今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跌幅接近12%。7月14日,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欧元对美元汇率盘中一度跌破1比1,创20年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对美元的贬值正在加剧欧元区的经济困境。欧洲多国因能源供给不稳定造成的不良影响还在恶性循环中。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将直接增加我国能源进口成本,而能源成本上升会推高生产制造业成本,增大国内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
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障能源供给和价格稳定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齐发力,扩产增储,通过保“量”来稳“价”。
保电:能源保供的重中之重
7月,我国复工复产的加快和持续性高温天气的出现,使得电力负荷增长较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经营区4个区域电网、17个省级电网负荷90余次创新高。当前电力供需整体紧平衡,局部有缺口,保供压力仍然存在。而据气象部门预测,本轮高温晴热天气将持续至8月,是195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过程。
电力供给事关国计民生。保障电力稳定可靠供应成为能源保供的重中之重。
对于电力保供,目前电力行业形成的普遍共识是:煤电保电力安全、常规电源保供应、新能源调结构。
从发电侧看,自去年7月到今年6月底迎峰度夏之前,各类电源投产总和达1.8亿千瓦。今年上半年,全国新投产的各类电源合计7000万千瓦。这些都有效增加了我国电力保供能力。
煤电依旧是我国电力供给的主要电源。按照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煤电以接近46%的装机提供了近60%的电量。目前全国的电煤库存充足,截至7月12日,我国电煤库存量达到1亿吨,高于去年同期的3527万吨,可用天数是24天,高于去年同期的8.4天,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煤电出力受阻和非计划停运的发电容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从用电侧看,政府也在指导各地做好电力需求侧响应。电力需求侧响应是全球通用的电力负荷管理手段,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电力用户主动错峰、避峰。浙江、广东等地区相关部门已经发布了有序用电政策以应对电力供需问题。
从电网侧看,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范围已有33条交直流特高压线路投运,“西电东送”规模超过2.9亿千瓦。面对高温大负荷情况,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挥大电网和集团化优势,加大跨区跨省支援力度,组织东北、西北、西南分部加强电力外送,有效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严肃调度纪律,强化燃料监测,及时转付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有效促进各类机组稳发满发。
迎峰度夏保供电是当前电网公司的首要任务,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坚持“需求响应优先、有序用电保底、节约用电助力”,多措并举全力保障电力供给。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郭海涛看来,近一年来,传统能源如油气煤等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也给了新能源很大的发展空间,新能源发电在成本方面的竞争力越发明显。福建省发改委发布的2022年首批海上风电竞争配置结果公示显示,中标的上网电价已低至0.2元/度左右,就是强有力的例证。
数据也显示新能源发电势头之猛。《202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我国今年将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3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投产1.8亿千瓦左右,年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将首次达到总发电装机规模的一半。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国电力需求仍将稳步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9.5万亿千瓦时左右,年平均增速超过5%,保供电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电力产业将继续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提升能源资源保障供给能力。
稳价:关键在电煤增供和中长期合同
对于去年9到10月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供电紧张现象,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李平解释道,煤电是标杆电价,而煤炭是市场价格,社会对电的需求没有反映到电价上,煤电价格倒挂导致火电多发多亏,缺乏继续发电的动力。他认为,在当前稳经济大局下,国家层面出台各项调控政策协调各方利益保障煤炭供需平衡;长远来看,还是要进行能源市场化改革,理顺煤电价格关系,通过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来保障和调节煤炭供给。
今年以来煤电企业采购的电煤综合价持续高于基准价上限,大型发电集团到场标煤单价同比上涨34.5%。据中电联测算,上半年全国煤电企业因电煤价格上涨导致电煤采购成本同比额外增加2000亿元左右。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作者: 张琴琴
|
来源:中国能源网
阅读:160 次
日期:2022/8/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