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就缓解煤炭企业困难,煤炭去产能征求意见,严厉程度远超此前,主要涉及调减工作日、暂停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僵尸企业退出、推进煤电一体化、鼓励国有资产证券化等六大措施。产煤大省先行先试各有侧重,其中最大难题是人员分流。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达到1.25万亿,截至2015年底的十年间该指标更是累计达3.67万亿之巨。目前全国煤矿总规模为57亿吨。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煤矿39亿吨,停产煤矿3.08亿吨,新建改扩建煤矿14.96亿吨。
而“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产量增速先高后低,2013年煤炭产量达到39.74亿吨,后续有所回落,2015年全国原煤产量36.8亿吨,同比下降3.5%,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2.57亿吨。与此同时,进口煤价格具有竞争力,2015年我国净进口煤炭2亿吨左右。
在产能快速增长的同时,煤炭消费需求则明显放缓,2014年全国煤炭消费同比下降2.9%,2015年预计下降4%左右。
面对煤炭行业的寒冬,自2014年7月以来,国家发改委牵头建立了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制度,到1月20日为止已经召开了46次会议,这意味着平均1个月就要召开2次会议。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宏表示,从近期来看,主要是依法控制煤炭产能无序增长和产量大规模释放,还有控制煤矿的超能力生产和减少劣质煤使用。从中长期来看,化解产能过剩将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建立长效退出机制。
上述征求意见提出,2016年起试行两年内将煤矿年设计工作日从330天调至267天,适当核减煤矿产能,推行法定节假日和每周日集中休息。与此同时,从2016年开始,两年内暂停审批新建煤矿项目,已开工的违法违规建设煤矿,在补办手续时,按130%-150%的比例淘汰过剩产能。对超能力生产的,一律责令停产;对发现连续超产的,停产时间不低于6个月。
按照设定的目标,用三年左右时间退出国有煤矿300处、淘汰产能3亿吨;关闭小煤矿4000处、淘汰落后产能4亿吨;分流人员100万人。产能退出实施以奖代补,煤炭产能每退出1吨,政府奖补150元,其中中央100元、地方50元。
“去产能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岗职工的安排,中央设立了专项资金,对地方和企业筹集的化解过剩产能资金进行补助,主要用于人员安置,支持力度与去产能规模挂钩。但到底有多少,具体怎么花,正在研究中。”姜智敏称。而此前有消息称,该专项资金规模首期可能为300亿元。
推进煤电一体化也是“脱困升级”措施之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的电厂权益装机容量1.5亿千瓦,占全国火电装机的六分之一。而征求意见稿提出,2016年底前中央五大发电企业和一定规模以上的地方国有发电企业,对煤矿实施控股参股、并保证煤矿产能达到发电企业2015年电煤实际消耗量的20%以上,2017年-2018年控股或参股煤矿产能达到发电企业上年度电煤实际消耗量分别达到30%、40%。此外,利用金融手段,推动国有资产证券化。
在张宏看来,这些政策要落实到位,很关键的一环是主要产煤省的去产能力度。从产量分布来看,201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煤炭产量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8.2%,37.1%和52.7%,其中晋陕蒙宁四个省区煤炭产量占到全国的65%以上。
就山西而言,对于已经经过三次大的煤炭资源整合,进入“大矿时代”的山西省来说,进一步压缩淘汰落后产能的空间十分有限。目前山西共有煤矿1000余座,但业内人士称,其中生产矿井只有一半多。由于市场急剧下行,部分在建矿井面临资金短缺、断裂,甚至投产即亏损的局面。《经济参考报》调研发现,山西煤炭行业职工近百万人,仅山西省属五大煤炭集团职工人数就超过70万人。
|
来源:中国煤炭资源网
阅读:719 次
日期:2016/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