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制油(Coal-to-liquids, CTL)是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包含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
主要从事清洁化工工艺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认为目前发展煤制油有两大制约。一是经济性差。煤制油没有产业链,只是做燃料,不过是将燃料形态从固体变成液体而已,能量损失却很大,利用率只有36%左右。同时,二氧化碳排放大,能源转化效率低。当前,有的企业宣称实现了盈利,实际是把煤价压得很低,相当于把煤的利润吃掉了。
二是煤制油项目的寿命目前来看并不乐观。在中美去年签署的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的联合声明中,中方首次正式承诺2030年前后中国碳排放力争达到峰值。煤制油并非低碳项目,届时一旦加碳税,本来就雪上加霜的企业根本无法承受。
发展煤制油的唯一理由就是石油替代。而目前世界石油年贸易量约为23亿吨,我国进口量为3亿吨左右,所占份额25%以下在经济上是安全的。煤制油等煤制燃料项目应当作为战略储备,保持技术优势不要丢掉,国家给予适当的扶持,把技术、人才留住,以备后需。
如果非要发展煤制油,可以做一些特殊油品,比如润滑油、蜡等,或者做一些石油工业中缺乏的产品。此外,还可以做石油添加剂如醇、醚、聚甲氧基二甲醚(DMMn)等,以提高油品质量。以柴油为例,十六烷值越高,燃烧越充分,对PM2.5等减少排放意义重大。目前柴油的十六烷值普遍在50以下,提高十六烷值比较好的一条途径是添加DMMn。添加20%的DMMn,可将柴油的十六烷值提高到60左右。
在油价低位运行的情况下,煤化工做燃料不宜大规模发展(如煤制油),而是要向做材料的方向发展,如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等。
|
来源:中国煤炭资源网
阅读:649 次
日期:2015/4/10 |
|